作者:美國紐約七星會農場|文雍
編輯、美工:滅共小宇宙

昨天,新浪新聞報導了一則來自浙江金華的視頻:公共社區的監控攝像頭完整地記錄了一起打人事件。女孩子在蹦床上玩耍,被旁邊的小男孩無故毆打,在場的4名外國小女孩都被打了,打人的孩子還邊打邊罵:死老外,不要在我們中國的地盤,滾出去!
打人孩子的父親看完視頻,拒絕道歉,並稱“小朋友之間打人很正常,你要報警就報警好了。”
不知道這個父親“小孩子打人很正常”的結論是從哪裡得來的,是不是他的孩子在外面挨了打他也覺得“正常”。是不是他的孩子在國外被別的小孩打了他也覺得“正常”。這種腦子不清楚的家長,價值也是圍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式不斷切換,自己不吃虧都是“正常”。

小朋友之間動手打架,可能比較“常見”,但不能叫做“正常”。無論如何,孩子動手打人,都不能不問緣由,拋出一句“正常”就了事了。這個父親的行為,相比於孩子打人,倒是真的有點不正常。
然而生活在中共國,我們似乎對這樣的不正常已經麻木了。這種混不吝的家長太多了。幾歲的孩子,就有了“地盤”的概念,“仇恨教育”這顆毒種子算是種下了。中共治下的國人苦大仇深,仇富、仇外、仇知識分子、仇比自己長得好的,只要是優於自己的就會成為仇恨的對象。顯然,這個孩子已經繼承了仇恨教育的精髓。他把四個外國女孩都打了,可見他仇視的是一個群體,而不是因為某個惹了他的人。這樣的認知已經是一種病態了。孩子父親的護短行為也是可怕的,對於孩子說出“滾出我們中國的地盤”這樣的話,父親沒有擔憂、沒有警覺,而是一副無所謂的嬉皮架勢,如果背地裡再將仇恨外國孩子的行為升級成愛國行為,給這枚仇恨的種子施點肥,那麼一個活脫脫的小戰狼就算釀成了。
國人的教育觀非常奇葩,他們把小孩子當成“寵物”去養而不是當成一個正常人去培養。這當然和上多少課外班沒關係,和掌握多少門才藝沒關係,而是歸根到底,我們根本不懂得教育的真諦。
去年在國內,我去超市購物,排隊結帳的時候,一個大約5、6歲的女孩子突然插到我前面。孩子身後尾隨著大人。收銀員也司空見慣,準備幫孩子買單。我彎下腰對孩子說:“小朋友,可以按順序買單嗎?你看,阿姨排在你前面呢”。
其實,我並不是在意那一兩分鐘的時間,而是覺得我有責任提醒她遵守秩序,對於每一個下一代,我們都負有責任,這是我一貫的主張。
沒想到,我身後的孩子媽媽母老虎一樣衝過來,一把扯過孩子,看也不看我,卻罵罵咧咧地大聲叫嚷:多大的事情啊,這麼大的人,怎麼和小孩子一般見識!
我突然感覺自己像是做了錯事,我居然“和孩子一般見識!”這個母親一下子就搶占了道德的製高點,好像是道德審判員一樣,把我打入錙銖必較的甚至隱含著自私沒有愛心的行列裡。
一種深深的悲哀之後,我調整了一下情緒,不想當著孩子的面刺激這個不稱職的母親,我淡淡地對她說:她是孩子,可是你是大人啊!
真是不堪回首,我以為她會有些慚愧,沒想到她瞬間充值了老母雞般的鬥志,大聲說:插隊的是她,又不是我!
那麼你是知道插隊的行為是不對的,還讓自己的孩子這麼做,你是愛孩子嗎?我說。
她拖著長長的口音,像唱歌一樣數落起我來:那麼我怎麼對自己的孩子跟你有什麼關係啊!你說說,跟你有什麼關係?
……
我沒有再繼續這個對話,聽任她喋喋不休地嘮叨,那時候我已經買完單,在走向門口的一刻,忍不住回頭看看那個天真的孩子,她的眼睛還很清澈,有些茫然,我想為打擾到她幼小的心靈說聲對不起,可又覺得不能助長這個母親的氣焰。而我一個寫小說的思維迅速蔓延到20年後,這個眼神清澈、面目清秀的女孩子會不會就是她母親現在的樣子?
大到一個民族的未來,小到一個家庭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取決於女性。那一刻,我想到了魯迅筆下的祥林嫂。
這個母親,以及那個不道歉的父親,他們的通病就是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在他們眼裡,甚至在大多數中國人的眼裡,小孩子是一個小獸,或是一個寵物,唯獨不是人。所以,在中共國,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景點、街邊、餐館、乃至高檔會所,大人經常是隨便脫下小孩子的褲子,隨地便溺。哄孩子張嘴就是謊言教育“狼來了”,孩子摔倒了磕到桌子上,大人就打桌子替孩子“出氣”,孩子有需求要么就嚇唬、要么就無條件滿足,從來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正常的人去交流,沒有正視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這是中共病毒,孩子簡單粗暴的野蠻成長模式,就是中共的治國模式。篡政之初他們為了打仗時有炮灰鼓勵多生;和平時期他們一看生的太多了又強行計劃生育,現在面對社會老齡化韭菜快不夠用了又鼓吹二胎三胎,而絲毫不考慮昂貴的撫養代價已經讓人民望孩怯步。
每當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心情都不怎麼輕鬆,那個小女孩清澈的眼睛彷彿就在眼前。大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我們這個民族的父母,離真正意義上的會做父母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教育孩子本身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言傳身教、意志行為、生命的內涵、自由的天性和後天的社會規約等等,這些教育的比重都該比書本上生硬的知識更有意義。歸根到底,與孩子平等相處,把孩子當成人,是為人父母最起碼的配置,不能做一個混不吝的家長,更是最基本的要求。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