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玫瑰天空
1.川普怒轟習近平:每次說到疫情我就對他非常生氣。

川普總統。 (美聯社) 。
國會眾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共和黨議員21日公佈新冠肺炎調查報告,指責中國刻意掩蓋新冠疫情;對此川普總統也強力抨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雖然疫情在美國造成近20萬人死亡,但川普在抗疫方面,仍給自己的表現「A+」的高評價。
長達96頁的報告指控中共湮滅證據、掩蓋病毒擴散的資訊,並且未能按照國際衛生條例(IHR)在首例患者出現時,盡到第一時間通報其他國家的責任。
川普在接受「福斯新聞」訪問時更再次把炮火瞄準習近平,他說:「每次說到疫情,我就對他非常生氣。 他們其實可以輕易把疫情控制下來,卻沒做到,讓許多國家承受慘痛後果。 」
不過,川普曾在3月22日白宮舉行記者會上,指出疫情爆發不是習近平希望看到的狀況,但事情就剛好發生在中國。 他也曾多次誇讚中國處理疫情「透明」、「專業」。
外交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德州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要求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自行請辭負責。
他說:「若中共提供透明資訊,並拿出負責態度;譚德塞更加關注全球疫情,而非討好中國,將不會造成如此多人死亡,經濟也不會遭受如此巨大的衝擊。 揭露真相只是第一步,我們必須讓中共和譚德塞為全世界淪陷負責。 」 。
報告也指出中國第一時間關閉和消毒可能是病毒爆發點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WHO與中國「共謀」,忽略臺灣發出的病毒可能人傳人的警告,都是間接促成疫情爆發的因素;而且在2月,中國政府更限制3M等生產口罩和個人防護裝備的美國公司出口。
川普將疫情完全「甩鍋」給中國,儘管在全美造成近20 萬人死亡,超過680萬人確診,但仍給自己的抗疫表現。 但他也聲稱受假新聞拖累,他在公關方面的表現僅有。
援引: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468/4878784?from=wj_lastnews_story&zh-cn 。
2.任志強-被稱為中國總統的”小醜”-被判入獄18年。
中國已判處一位有影響力的前房地產高管和習近平主席的批評者因腐敗而入獄18年。
北京第二中級法院週二在其網站上表示,國有房地產集團華遠集團前董事長任志強也被罰款420萬元。 法院的判決書說,現年69歲的他「自願並如實地承認了他的所有罪行」,並且不會對法院的裁決提出上訴。
中國共產黨的有影響力的批評家任正非認為習近平主席是他處理冠狀病毒爆發的「小醜」,因「嚴重違反紀律和法律」而於四月接受調查。
2016年,任正非因對政府政策的公開批評而受到緩刑一年。 他的社交媒體帳戶(擁有數千萬的追隨者)已被關閉。
自2012年習近平上台以來,北京已經加大了對民間社會的鎮壓力度,收緊了言論自由的限制,並拘留了數百名活動人士和律師。
3.華盛頓對伊朗實施新的制裁。
美國週一對伊朗國防部以及和伊朗核武計劃有關的其他伊朗實體實施了新的制裁。
路透社的報導指出,和聯合國安理會其他大國的意見相反,特朗普政府認為,從今以後,根據2015年伊朗核協定而被取消的針對伊朗的國際制裁措施已經被恢復。
根據特朗普簽署的總統令,美國明確表示對伊朗國防部、對伊朗國防工業組織及其主管梅赫達德(Mehrdad Akhlaghi-Ketabchi)以及其他伊朗實體,實施制裁。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不論你是誰,如果你違反了聯合國的伊朗武器禁運,你就有可能受到制裁。 “參加這一新聞發佈會的,還有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商務部長羅斯(Ross)和以及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RobertO’Brien)。
路透社的報導指出,2015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加德國和伊朗在維也納達成伊朗核問題全面協定(JCPoA),在這一協定下,聯合國對伊朗常規武器的禁運應該在美國總統大選前不久的10月18日到期。
特朗普於2018年5月把美國從伊朗核協定中撤出,但是,上個月,美國又啟動了伊朗核問題全面協定中的一項規定,這就是:在伊朗不遵守協議規定的情況下,30天內自動恢復對伊朗的制裁。 美國政府認為,這個期限已經於星期天國際標準時間零點過期,但是,協定的其他簽字方拒絕美國的這一解讀。
4.特朗普將在週六前公佈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選力爭在大選前填補空缺。
美國總統特朗普週一急著在11月3日大選前鞏固保守派在美國最高法院的多數席位,他告訴記者計劃在週六之前公佈接替自由派大法官露絲· 。 拜德· 。 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的人選。
特朗普在白宮對記者表示,他正把注意力集中在目前在考慮的五名候選人中的一兩名上。 他要求參議院在大選前進行提名確認投票。
」我希望在大選前投票,川普說,「我們有足夠多的時間來做這件事」。 “
特朗普之前任命的兩名聯邦上訴法院法官明顯領先:她們分別是芝加哥第七巡迴上訴法院法官Amy Coney Barrett,以及亞特蘭大第11巡迴上訴法院法官Barbara Lagoa。 據熟悉情況的消息人士稱,特朗普週一在白宮與Barrett會面。
援引: https://cn.reuters.com/article/trump-supreme-court-judge-0922-idCNKCS26D02X?il=0 。
5.美國以恢復聯合國制裁為名對伊朗實施新制裁。
路透9月22日報導报导 – 美國週一對伊朗國防部及參與其核武器計畫的實體和人員實施新制裁,以支持美國對於現在就恢復聯合國對伊朗一切制裁的主張,而包括歐洲主要盟邦、俄羅斯與中國皆反對美方主張。
伊朗表示,美國針對核子、導彈與傳統武器部門的27個伊朗實體與人員的新制裁,不會有任何效果,並指控美國只是為了出風頭。
對伊朗的最新制裁措施包括特朗普總統簽署的一項新行政令,這項行政令針對那些同伊朗買賣傳統武器的人員和實體,路透先前報導了此一消息。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對記者表示,根據該項行政令,美國政府已向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實施新制裁,指控伊朗和委內瑞拉在近兩年時間里企圖「藐視聯合國的武器禁運」。
援引:https://cn.reuters.com/article/usa-iran-sanctions-new-0922-tues-idCNKCS26D06F?il=0 。
6.印度,中國指揮官再次舉行會議,結束邊界僵持。
印度斯裡那加(美聯社)-印度和中國高級軍事指揮官周一舉行會談,目的是解決他們在山區拉達克地區有爭議的邊界沿線長達一個月的緊張僵局。
談判的細節尚未立即透露,該談判的細節是在面向印度控制的拉達克地區的摩爾多地區中方舉行的。 一位印度官員說,這是印度外交部高級官員首次參加軍事級別的會議。 北京沒有立即可用的資訊。
儘管軍事,外交和政治官員進行了幾輪會談,包括兩國外交和國防部長本月在莫斯科進行的談判,但邊界緊張局勢仍然持續。 在兩國外交部長於9月10日舉行會議並同意兩國軍隊應擺脫緊張的邊界僵局,保持適當距離並緩和緊張局勢之後,星期一的軍事級別會談不到兩個星期。
自五月對峙開始以來,在大炮,坦克和戰鬥機的支援下,外交部長們沒有為脫離數萬部隊的撤離安排任何時程表。
軍事專家一再警告說,任何一方的任何錯誤或錯誤估計都可能在寒冷的拉達克沙漠地區以外造成災難性後果。
援引:https://apnews.com/f0a24ca9d5f6e1ea0e296657e5c97127 。
7.涉特工的藏族警員「假政庇」拿綠卡親屬多黨員軍人。
紐約皇后區市警藏族警員白瑪達傑. 昂旺(Baimadajie Angwang)因涉嫌擔任中國特工,21日被聯邦逮捕,從紐約市警優秀警員代表到間諜嫌犯,與他共事的警員說,「他以政治庇護獲得合法身分,卻一直與中國駐紐約領事館官員及中共黨員、軍人家屬們保持密切聯繫,落此下場都怪他『太高調』」。
紐約皇后區市警藏族警員白瑪達傑‧昂旺因涉嫌擔任中國特工,21日被聯邦逮捕。 (取自NYPD PBA網站) 。
昂旺生於中國西藏,從小學習普通話,他聲稱自己17歲和家人移民美國,但據起訴文件,實際上他是以自己的藏族人身分遭中共打壓為由,申請政治庇護,獲得美國身分。
根據起訴書,昂旺過去曾向中國親屬帳戶匯入共計15萬美元,也曾收到中國帳戶匯款約12萬元,他的罪名中包括電信詐騙;一名警員認為「這並不算什麼,也許不過是國內家人遇到難事,昂旺提供幫助罷了,只是對於這一點,美國文化比較難理解」。
援引: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339/4874433?from=wj_referralnews 。
8.中國解放軍運八反潛機侵臺灣西南空域5天內第4度。
中國解放軍軍機頻繁擾台,國防部官網公佈17、18、19日連續多架次逾越海峽中線後,今天再公佈運8反潛機2架次進入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 圖/取自國防部官網。
空軍司令部今天表示,中國解放軍兩架次的運8反潛機今天侵犯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空軍除了派遣空中巡邏及緊急起飛等兵力應對外,也實施廣播驅離、防空飛彈追蹤監控等作為;這次也是17日以來第4度擾台。
國防部晚間10時在官網「即時軍事動態」專區發佈解放軍動態相關資訊。 根據國防部公佈的動態路線,中國解放軍兩架次的運8反潛機侵犯臺灣西南ADIZ;同時這也是17日以來第4度侵犯臺灣ADIZ。
中國解放軍19日共2架轟6機、12架殲16機、2架殲11機,2架殲10機,及1架運8反潛機,進入臺灣西南及西北空域,並逾越台海中線。
18日上午則共2架轟6機、8架殲16機、4架殲11機,以及4架殲10機共18架軍機侵擾臺灣,其中12架逾越海峽中線;17日共2架次運8。 反潛機,並侵入臺灣西南。
援引: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475/4878131?from=wj_referralnews 。
9.巴林情勢有變美國公民接獲使館安全警告。
美國駐巴林大使館今天警告當地美國公民,「必須小心謹慎」。 在美國支援下,巴林數日前與以色列簽署了關係正常化協定。
美國使館發表聲明說:「本館鼓勵所有美國公民,檢討個人安全計畫,持續留心周圍事物,包括當地的活動,並保持高度警覺性。 」
巴林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上周在美國白宮和以色列簽署了關係正常化協定,告別了阿拉伯人數十年來的共識,即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媾和之前,不與以國建立關係。
巴林18日發生了零星的小規模抗議,反對簽署協定,這種不同主張在巴林少見。
美國使館鼓勵當地美國公民,「保持低調」並「迴避人群和示威活動」。
10.疫情持續重創航空業漢莎航空將擴大裁員。
航空業因疫情重創 漢莎航空擴大停飛與裁員(中央社法蘭克福21日法新電)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使旅行需求大幅下降,漢莎航空(Lufthansa)今天表示,該公司將擴大停飛、裁員。
法新社報導,這家德國的航空公司集團在聲明中表示,他們每個月損失約5億歐元(約新臺幣173億元),夏季旅客訂位數雖上揚,但不久又往下滑。 為了降低成本,漢莎航空現在打算縮減目前約略800架的機隊,要在2025年前縮編150架,幅度大於先前宣佈的100架。
漢莎航空同時表示:「先前宣佈將裁撤約2萬2000個全職工作,如今還會再增加。 」 。
該集團並未說明確切額外裁員人數,但消息來源指稱,數字大約是5000。
漢莎航空說,鑒於歐洲疫情擴大,「近幾周來,國際航空運輸的前景大大惡化」。
11.中國軍方影片炫耀戰神轟六網民發現竟然取自好萊塢驚險大片。
中國空軍一部宣傳片周一引發中國線民驚愕,原來片中最過癮的宣傳片段,竟出自好萊塢戰爭片『變形金剛』『勇闖奪命島』。 網民憤憤不平:「強國夢原來是拿美國電影片拼湊的! 。 直呼上當。
這部週末上網的宣傳片微博上已有至少480萬人觀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宣傳文化中心”精心製作”,炫耀中國空軍”轟六”既可以攜帶常規炸彈同時可以攜帶核彈頭。
影片全場2分15秒,名為「戰神轟六K利劍出鞘」”,畫面高度清晰,顯示中國空軍轟六從一個沙漠基地起飛,飛行員在高空按下按鈕,攻擊島嶼上的一處軍事基地,導彈落在敵方跑道上,爆炸聲,巨大的煙霧騰空而起,轟六成功完成突襲轟炸後返回。 片中的軍事基地與美國在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以及迪戈加西亞島的基地相似。
發佈影片的「空軍在線」稱:今日發布震撼畫面,戰神轟-6K利劍出鞘! 人民空軍作為祖國空天安全的捍衛者,有自信、有能力,時刻捍衛祖國空天安全! 大國佩劍,千里點穴! “
但是,中國線民很快發現其中一些不可思議的細節,片中導彈轟炸的場面原來取自於好萊塢驚險大片:分別是2009年拍攝的『變形金剛2–復仇之戰』,1996年拍攝的『勇闖奪命島』,以及2010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拆彈部隊』。
“01:15的爆炸畫面,跟《勇闖奪命島》02:00:45的轟炸畫面,一模一樣。 “
“用『拆彈部隊』的電影畫面,有版權嗎?? “
“畫面太震撼,看了很多遍! 原來是….. 。 上當! 。 “
“我們用美國好萊塢電影片段宣傳國內軍機,何必呢? “
12.京東集團稱擬分拆京東健康在聯交所主機板上市。
據路透社報導9月22日 – 中國電商公司京東集團9618.HKJD. O周二宣布,計劃分拆旗下從事健康相關業務的子公司京東健康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機板上市。
京東的聲明稱,分拆及上市的時間取決於市場狀況,無法保證分拆及上市的完成時間。
京東今年6月在香港完成第二上市。 由京東董事長劉強東控股的京東數科亦擬在上海科創板上市,稍早獲上海證交所受理,擬集資逾200億元人民幣。
援引:https://cn.reuters.com/article/jd-hea-hk-ipo-plan-0922-idCNKCS26D0JA?il=0 。
13.英國醫學專家提高了國家的COVID-19警報級別,稱病例「迅速且可能呈指數上升」 。
COVID-19的官方死亡人數為41,777人,確診病例總數約為40萬。
隨著英國冠狀病毒病例「迅速而且可能呈指數級上升」,醫學專家正在提高該國的COVID-19警報水準。
上周日全國記錄3899新COVID-19例,另有18例死亡; COVID-19的官方死亡人數為41,777人,確診病例總數約為40萬。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翠克· 。 瓦朗斯爵士在週一在唐寧街舉行的簡報會上說:”目前,這種流行病大約每七天就會翻一番 。 “
那些在英國違反自我隔離令的人面臨面臨高額罰款的風險,因為該國看到冠狀病毒 感染急劇增加 。
英國 政府周日表示,將對拒絕自動隔離令的人處以最高10,000英鎊(合13,000美元)的罰款,該罰款將於9月28日生效。 英國衛生部長 Matt Hancock告訴英國廣播公司 ,在大量感染中面臨”臨界點”。
漢考克周日說:「如果每個人都遵守規則,那麼我們就可以避免進一步的國家封鎖。 “
新規則規定,如果人們對冠狀病毒檢測呈陽性或被追蹤為親密接觸者,則他們必須自我隔離。
國際新聞摘要:
2020年09月21日 (中央政府周三拉德里21日電)印度官員今天告訴法新社,新買進的法制飆風戰機(RafaleRafale)近期已在與中國6月發生衝突的邊界地區空域做適應飛行的訓練。 …
2020年09月21日 (法新社紐約21日電) 一名身兼美國紐約市員警和美國陸軍預備役軍人,出生於中國西藏的男子今天被捕,他被控非法擔任中國政府的間諜,對美國的西藏社群情搜。 …
2020年09月21日 (法新社巴林麥納瑪21日電) 美國駐巴林大使館今天警告當地美國公民,「必須小心謹慎」。 在美國支援下,巴林數日前與以色列簽署了關係正常化協定。 …
2020年09月21日 (法新社香港21日電) 滙豐銀行股價今天暴跌至25年來新低,因為市場憂心,中國可能將滙豐列入首批「不可靠實體清單」,加上報導揭露,滙豐被控允許欺詐活動不受懲罰。 …
2020年09月21日 (法新社索羅門群島荷尼阿拉21日電) 索羅門警方今天說,兩名來自英國和澳洲的拆彈專家,在索羅門群島協助清理二次世界大戰未爆彈時死於爆炸。 …
2020年09月21日 (法新社華盛頓20日電)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今天說,歐洲領袖拒絕美國片面宣布恢復聯合國所有對伊朗制裁後,他們連停止向伊朗出售武器這種「小忙都不願意幫」。 …
2020年09月21日(中央中央20中央政府19日19日電)黎巴嫩當局今天在上個月遭大爆炸破壞的19世紀蘇索克宮(Sursock Palace)的花園,舉辦音樂會追悼罹難者。 …
援引: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488/4872498?from=wj_referralnewszk 。
冠狀病毒即時新。
英國接近40萬例,因為川普錯誤地聲稱Covid-19幾乎沒有影響年輕。
特朗普聲稱Covid-19僅「真正」影響有「其他問題」;; 。
- 全球報告:特朗普錯誤地聲稱科維奇實際上沒有影響到年輕人。
- 旗標性時刻::156個國家同意疫苗分配協定。
- 印度冠狀病毒病例持續增加,泰姬陵重新開放。
- 英國首席醫療官警告稱,到11月,英國每天可能有200人死亡。
摘要。
以下是最近幾個小時內冠狀病毒最新發展的簡要回顧:
- 整個英格蘭的酒吧和餐館將在晚上10點被迫關閉。 在新的全國性限制下,英格蘭的酒館,酒吧和餐館必須在星期四晚上10點之前關閉,以制止冠狀病毒病例的「指數級」增長。 據《衛報》獲悉,警方還被賦予權力以處以1,000英鎊的罰款,並逮捕他們,以在酒吧和餐館強制2米距離的社交活動。
- 對第二次Covid鎖定的擔憂消除了FTSE 100的500億英鎊損失。 倫敦股市遭受了三個多月來最嚴重的損失 ,擔心第二波冠狀病毒案件將迫使政府採取嚴厲的鎖定措施,這將損害經濟。
- 倫敦市長提議對Covid-19實行新的資本限制。 倫敦市長薩迪克· 。 汗(Sadiq Khan)說,他已與地方議會領導人和公共衛生專家達成協定,計劃向中央政府提出新的Covid-19限制措施,以阻止該病毒在首都的擴散。
- 156個國家同意Covid疫苗分配協定。 156個國家的聯盟已達成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定」,以使任何新的冠狀病毒疫苗都能在全球快速,公平地分配給3%的參與國人口,以保護脆弱的醫療系統,一線衛生工作者和社會護理機構。
- 自6月以來伊朗最高漲幅。 在過去的24小時內,伊朗的冠狀病毒感染數量增加了3,341,是自6月初以來的最高每日記錄,使病例總數達到425,481。
- 馬德里歌劇因缺乏社會距離而遭到觀眾抗議而停止。 威爾第(Verdi)的表演《蒙面舞會》(A Masked Ball)於周日晚上在馬德里被拋棄,原因是聽眾成員抗議缺乏社交疏離措施,尤其是對於那些座位較便宜的人。
- Vallance:Covid疫苗的劑量可能會在年底之前提供。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翠克· 。 瓦倫斯爵士說,一些有效的Covid疫苗可能會在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但這種突破很可能會在頭六個月內發生2021年。
- 哥倫比亞首都取消了大多數冠狀病毒措施,但表示新的爆發是不可避免的。 市長辦公室說,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將取消為遏制冠狀病毒傳播而實施的大多數限制措施,儘管它警告說,在這座800萬人口的城市爆發新暴發是不可避免的。
關鍵事件。
- 援引

- 援引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live/2020/sep/20/coronavirus-live-news-france-sees-another-record-daily-rise-as-victoria-records-14-new-caseshttps://www.nzherald.co.nz/nz/news/article.cfm?c_id=1&objectid=12322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