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撰文:歲月如歌 / 封面合成:文粵

很多人在問香港回歸究竟是哪一方首先提出來的呢?
在香港“回歸”之前,香港一直由英國統治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在國民黨政府期間對香港的態度又是如何的呢?人們知道得不多,1943年1月11日重慶政府外教部長宋子文和英國的駐華大使薛穆在重慶簽署了《中英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史稱《中英新約》。這個條約表明國民政府在當時的政治局勢動盪不安的情況下,國民政府依然對香港的問題提出他的看法。蔣介石認為英國以暴力入侵中國,並與青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國民政府一概不予承認。並聲明戰後隨時可以收回香港。羅斯福也曾認為英國政府應該放棄統治香港歸還給中國,可以把香港發展為一個國際自由港。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頭,香港的歸屬究竟是繼續歸給英方殖民還是直接歸還給中國呢?二戰時期英屬殖民地香港(中共拒絕承認稱香港是殖民地)被日本佔領統治了三年,日本投降歸還香港是避免不了的話題。英國當然希望繼續殖民香港畢竟當時的香港是英國遠東海軍基地和商業中心,而國民黨政府正與中共激烈的內戰中,無暇顧及,香港成為戰勝國利益交換的籌碼。
1949年中共國宣布成立,英國是西方第一個承認中共國合法的國家,這個是前面文章提到過的當初中共和港英政府所謂的外交談判中許下的承諾。英國在中共國取得聯合國地位後發表中興聯合聲明承認中共是唯一的合法國家。根據英國國家檔案館一些公開的資料顯示,港英政府在1952年大力推行民眾選舉,但是遭到中共的反對施壓。周恩來在1960年表示,「中共會毫不猶豫地採取積極行動解放香港九龍和新界」。「任何時候在香港引入哪怕一點點自治的嘗試,都會被視為非常不友善的舉動和陰謀,表示這種做法被認為是讓香港走上獨立道路的手段」。看完這段文字終於明白戴卓爾夫人為何說的要不是中共香港早已走上民主或者獨立自治了。

1979年港督麥理浩訪華,英方這次訪華是為針對香港將要租借期滿的事宜到北京摸底的。是英方主動找中共商量。麥理浩向中共政府要求延長新界租期,理由就是為香港投資者,因為英國在新界的租借期限將到這個消息大家知道之後香港的投資走向低迷,都擔心不知港英政府還能呆多久,也不知中共接手後會如何。麥理浩訪華打開香港回歸的前途議程。
《戴卓爾夫人回憶錄(下)》1994,361~362頁:「一九八三年一月廿八日⋯⋯中國在六月時單方面宣布他們對香港未來的計畫;我們一致認為必須阻止⋯⋯我們必須發展香港的民主架構,使她能在短時間內達成獨立或自治,這其中包括了在香港建立一個更「中國」的政府和行政機關[按:即公務員本地化],讓中國人民[按:即本地華人]日益自主,使英國逐漸處於次要的地位。我們也考慮在香港設置一個行使公民覆決權的機構,因為在立法局的選舉中可看出香港的中國人對民主有極大的興趣,政府必須予以回應⋯⋯但我不能坐視不理;一九八三年三月我寫了一封私人的信任給趙紫陽…如果能對香港的穩定與繁榮提出適當的安排,我將考慮向國會提出有關香港主權的問題⋯⋯同時也必須能為英國國會、香港人民以及中國政府所接受。我準備向國會提議,香港的主權必須重歸中國」。

前英駐華大使柯利達回憶錄「《中國的經歷》(1994)」形容,中方在原則問題上強硬,拒絕處理實質性事務。珀西·柯利達(Percy Cradock)(1994)中國的經歷,183–186頁披露,在第一階段的談判方式上首先就是要跟“中方的要求”做鬥爭,也就是說英方必須滿足中方的要求談判才順利否則會很困難。「中國人沒有興趣討論談判的實際細節或任何補充事項。我們面臨著一個原則大問題,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無法接受,而且長期以來證明它是無法繞開的」。這個原則大問題就是雙方牛頭不對馬嘴,不在一個點上。英方注重的是交接的細節如何安排香港的民生經濟等方面的具體事宜,而中方就一個原則「把主權給我」我只要主權。其他的什麼事宜給了我在說。從“英方就部分香港居民的旅行證件問題向中方所致的備忘錄”,詳見「中英聯合聲明英方備忘錄」
英方為香港人身分,國籍,旅行,以及後代的國籍等提出多個設想和討論,很詳細,這些都是回歸後面對的問題,但是經過多輪角逐也得不到雙方滿意的解決,歷史遺留的問題導致今日香港人在這方面遇到難題。反送中運動引起的移民潮問題,雙國籍問題,戶口問題,簽證問題⋯⋯成為英方與中共新的角力。
(未完待續)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參考連接:
世代懺悔錄
導讀:
中共超限戰滅港計劃
審稿:卡西歐 / 校對:文粵 / 上傳:天網灰灰